当春风拂过松辽平原腹地,梨树县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春耕战役正全面展开。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梨树县围绕“良法、良种、良机”三大核心要素,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为抓手,在备春耕工作中交出了一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新答卷。 良法先行,科技赋能农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让技术真正成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梨树县以十万亩示范片建设为试验田,展开了一场“技术赋能与管理升级”的双重突破。 当“耕地中的大熊猫”遭遇退化危机,梨树选择用科学手段重塑生态平衡。秸秆还田与免耕播种的“组合拳”,不仅是对传统翻耕模式的颠覆,更暗含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以自然之力修复自然。这种“减法耕作”看似降低人力投入,实则通过增强土壤碳汇能力,为粮食稳产筑牢生态基底。 示范片建设是什么?这绝非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通过“五良配套”(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效集成。农业专家团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操作规程,让分散的农户在统一技术框架下形成生产合力。这种“专家+基层+农户”的传导机制,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各自为战”的格局。 良种保障,优质种源助力丰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梨树县的种业革新,展现了一条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全产业链突围路径。在吉林省富民种业的生产线上,国产设备与进口机械的“混搭”,恰是中国种业升级的缩影。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企业在剥绒、包衣等关键环节突破“卡脖子”技术,不断提升种子芽率。这种“微创新”积累的质变,正在重塑本土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抗病”“耐密”“宜机收”是富民系列玉米种的核心标签,这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洞察。当传统高产品种难以应对极端气候挑战时,企业通过建立“研发-反馈-迭代”闭环,将农户的痛点转化为育种方向。这种以应用场景定义科研目标的模式,让实验室里的基因编辑真正服务于田间抗逆需求。 富民种业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还打破了“一卖了之”的传统,构建“种子+技术+服务”的生态体系。从选种建议到生长监测,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将服务延伸到种植全周期。这种“产品即服务”的转型,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更在粮食主产区形成了技术扩散的“毛细血管网”。 良机添翼,先进农机提升效率 先进的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在梨树县的各大合作社中,大型拖拉机、联合播种机等现代化农机具随处可见,成为春耕生产的主力军。 如何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机检修培训必不可少。技术人员通过详细讲解农机具的操作方法、安全注意事项和日常维护保养等知识,不仅让农户们学会了如何操作新农机,也让这些先进农机更好地服务于春耕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场培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进阶。当农民从操作者转变为管理者,当“凭经验”转向“看数据”,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得以质变。这种转变,正是破解“增产不增收”难题的的关键所在。 沃野之上追逐丰收梦想,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航向。当良法激活土地潜力、良种突破增长边界、良机重构生产效率,一场以科技为内核的农业革命正在梨树大地上悄然生长。这不仅是生产力的升级,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在这里,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的劳动者,而是现代农业生态的共建者和共享者。 初审:侯春强 复审:石巍 终审:曹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