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瞧这垄沟新划的线,就是咱两家往后的分界线,您看准喽!”春寒料峭的三月,梨树县西白山村的田埂边,村支书弓着腰,用手中的树枝在解冻的黑土地上划出一道蜿蜒的弧线。邓某和王某凑近瞅了瞅,又掏出皱巴巴的土地确权证书对了对,紧绷了25年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这多年的土地纠纷,在梨树法庭法官、村干部和村民的见证下,随着卷尺一寸寸拉直,恩怨也一寸寸消融。 这并非电视剧里的乡土剧情,而是梨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创新实践的日常切片。当“枫桥经验”遇上黑土地,一场关乎万家灯火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悄然生长。 走进综治中心1200平方米的“解忧大院”,宛若打开基层社会的全景视窗。信访窗口前,工作人员耐心倾听着大爷、大妈絮叨家长里短;调解室里,退休老法官拍着桌子“说理”又“讲情”;心理咨询室内,专家用地道的东北嗑给面红耳赤的老百姓们"顺气儿"。最抢眼的要数“律兜”无人律所,前来咨询法律事务的老百姓连连感叹:“视频里那律师说话比电视剧里的还专业!” “过去群众闹矛盾,得跑法庭、找信访、问村委会,来回‘串衙门’,现在我们把13个部门的‘药铺子’开成‘综合医院’。”综治中心主任李奕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数据显示,自中心运行以来,受理各类矛盾诉求436起,化解424起, 这97.2%的化解率背后,是"访讼调裁"全链条的精密咬合。 回看邓某与王某两家的土地拉锯战,恰是基层治理智慧的生动注脚。当法官发现土地台账与确权证“打架”时,没急着开庭判决,而是拎着测量仪进了庄稼地。“地垄沟不会说谎!”寒风中,法官的制服被风卷起又落下,村支书的手掌沾满泥土,两家人从争着插话到主动递水,最终红着脸握手:“为了这几垄地伤了半辈子和气,不值当!” 这种“泥土味”的解法,源于梨树县综治中心独创的“1+4+N”工作模式。在这里,每天都有县级领导坐镇接访,退休政法干部组成“银发调解团”,就连心理咨询师都练就了“唠嗑疗法”。探索出“走读式调解”工作法,专业调解员带着矛盾纠纷当事人到公园里边遛弯边调解,既缓和了双方的急躁心情也减轻了压力和焦虑,极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率。这些带着露珠儿的创新,让基层治理从“公文包”走进“菜篮子”。 如今,这个东北小城的治理创新已开花结果——土地纠纷现场变成普法课堂,信访大厅时常传出笑声,这片黑土地上的“解忧密码”,正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答卷。当春风再次掠过松辽平原,卷起的不仅是黑土的芬芳,更是一个农业大县走向善治的温暖轨迹。 初审:侯春强 复审:石巍 终审:曹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