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农科苑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代表性成果(一)
日期:2021年09月02日 来源:吉林农村报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以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科技工作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着科技支撑作用。

  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农村报社与省农业科学院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在《吉林农村报》和所属新媒体开设“农科苑”专版,旨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近10年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取得鉴定验收成果463项。获得授权专利142件,发布标准79部。育成并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136个(其中:玉米17个,水稻16个,大豆30个,高粱12个,杂粮18个,果树9个,经济作物23个,蔬菜6个,畜禽2个,牧草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90件。获得成果奖励140项:国家级奖励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9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30项),其他奖励57项。

松嫩平原黑土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完成单位: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完成人员:王立春 刘武仁 朱平 王永军 刘慧涛 任军 高红军 谢佳贵 马虹 罗洋等

起止时间: 2012-2013年

获奖情况: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探明了退化黑土有机质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的机理,提出了“有机-无机配施”增碳机制,实现了土壤有机质持续稳定增加目标,解决了黑土区有机质更新的技术难题。分析了黑土退化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定量描述了犁底层上移-加厚-变硬规律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明确了土壤结构变差是导致黑土退化的主导因素,为解决黑土退化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技术导向。提出了“苗带紧、行间松”的耕层构造,阐述了蓄水、固根防倒机制,明确了合理耕层构造对土壤水肥供应状况改善作用及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基于退化黑土培育机制,建立了三个生态区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不同区域退化黑土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

大豆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

完成单位: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完成人员:赵丽梅 彭宝 张伟龙 张伟 张春宝 张井勇 闫昊 李楠 孙寰 葛凤晨 历艳芳等

起止时间: 2004-2010年

获奖情况: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是吉林省农科院利用自主开发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即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及昆虫传粉技术大规模生产杂交种,突破了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瓶颈,优化了制种体系,在世界上首次将杂种优势应用于大豆生产。该研究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技术体系成熟,并已实际应用,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育成首批适宜东北大豆主产区种植的杂交种,杂交豆3号、4号、5号,均增产15%以上。育成不育系、保持系217对,恢复系186个,并找到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已应用于恢复系的辅助选育。在此基础上,获得高不育率、高配合力、高异交率不育系18个,天然异交率达到60%以上;高恢复力、高配合力、高异交率恢复系15个。形成了强优势与高制种产量相结合的骨干亲本。

玉米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完成人员:才卓 徐国良 代玉仙 任军 李淑华 于明彦 董亚林 刘小丹等

起止时间:1997-2013年

获奖情况: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成果简介:

常规育种方法存在选择效率低、速度慢、周期长等问题,长达8年的选系过程,使育种计划缺乏超前性,遗传增益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导致育成品种难以满足玉米生产需求。本研究团队研究出利用杂交诱导单倍体育种方法,加快玉米自交系选育速度,与常规方法比较节省5-6个世代,极大地缩短了育种年限。是一种快捷、简便、经济、实用和直接的育种方法。年产出玉米自交系1万份以上,育成杂交种吉单441等品种。技术整体研究水平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吉林大豆丰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完成人员:闫晓艳 张伟 任军 邱强 谭国波 何艳琴 刘宝权 盖嘉慧 赵婧 马金宝等

起止时间:2005-2011年

获奖情况: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成果简介:

本项成果针对吉林省大豆生产存在的品种使用不科学、群体结构不合理、倒伏严重,养分利用比例失调、肥料利用率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研究提出了大豆丰产品种优化技术、高产群体构建技术、丰产增效水肥调控技术及全程机械化技术,构建了大豆丰产增效技术模式。本项成果促进了大豆育种、化学调控、土壤肥料、高产栽培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集成的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和不同生态区大豆丰产增效技术模式,使大豆(超)高产品种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大幅度提升了吉林省大豆生产技术水平,为吉林省大豆生产持续高产提供技术支撑。2006-2012年,本项成果在长春、吉林、通化、延边等地区示范推广,累计推广应用690.8万亩,增产大豆17.39万吨,增加效益6.92亿元;其中,2010-2012年累计推广应用462.1万亩,增产大豆10.81万吨,增收4.29亿元。

吉林特色肉牛新品种(系)培育与开发

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延边大学等

完成人员:赵玉民 严昌国 金海国 张嘉保 张国梁 吕爱辉 赵志辉 吴健等

起止时间:2007-2011年

获奖情况: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

以“保质增肉”为目标,运用“导入杂交+家系选择+开放选育+分子育种”综合育种新手段,导入1/4利木赞血,培育了“延黄牛”新品种和“肉用草原红牛”新品系,实现了4项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建立并运用 “导入杂交+家系选择+开放选育+分子育种”综合育种方法。首次从动物遗传学和动物营养学两个学科交叉的角度,研究了遗传基础、基因型及营养水平对种群产肉性能的影响,揭示了“遗传与营养互作”规律。构建了标记辅助选择群体,创制了基因育种新种质,实现了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跨越。培育了以我国自有品种为主导血缘的肉用“延黄牛”新品种和“肉用草原红牛”新品系。

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5A的创制与应用

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完成人员:李继洪 李淑杰 陈冰嬬 高明超 李伟 王阳 蔡玉红 王艳秋等

起止时间: 1991-2014年

获奖情况: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我国高粱早熟区雄性不育系存在败育、护脖、植株偏高等问题,选择早熟区应用较广的A1型保持系314B作为母本,以印度高粱类型且对A1型胞质恢复的871300为父本,进行人工去雄杂交,转育成A1不育系;以A2型不育系A2V4作为不育源进行回交转育,培育出A1和A2两种不同细胞质类型的雄性不育系吉2055A。2009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自吉2055A应用以来,利用其作母本,省农科院先后审定高粱杂交种8个,其他单位利用吉2055A审定高粱杂交种7个。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5A的育成,攻克我国高粱早熟区杂交种不抗丝黑穗病、不抗叶病的难题;也解决了A1胞质败育,A2胞质散粉问题;提高了我国高粱早熟区单产水平,也提高了我国高粱育种水平,达到了国际高寒区高粱育种领先水平。几年来应用吉2055A为母本选出的杂交种已成为我国高粱早熟区的主推品种,当前推广面积占吉林省高粱面积的80%以上,占早熟区高粱面积的70%以上。

2007年至2014年累计推广1532万亩,按每亩增收高粱50公斤计算,每公斤高粱按2.0元计算,增产粮食7.66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32亿元。同时该系列杂交种淀粉含量增加3-5个百分点,酿酒企业增收超100亿元。

优良食味超级稻新品种“吉粳511”选育与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郭桂珍 周广春 全成哲 杨春刚 侯立刚 孟维韧 吴海滨 严永峰 邱志刚 方秀琴 刘亮 金成海 付立中 张焕斌 周舰

起止时间:2010-2014年

获奖情况: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内容提要:

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了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吉01-125(吉粳88)为受体,不同属的菰花粉为供体,通过复态授粉法,诱导了水稻转座子激活,产生了广泛可遗传变异群体。通过模块化表型性状综合测试鉴定技术体系,对杂交后代表观特性、抗性和品质做出精准的定量评价,成功实现了优良食味、超高产和抗病等诸多优良有利性状的优化组配,育成了“吉粳511”。2012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属中晚熟品种。2013年以来一直是吉林省水稻主导品种。2015年荣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特等奖,食味值86分;在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中,获食味最优秀奖。农业部专家组两年百亩连片测产平均亩产800.4公斤,被农业部确认2016年超级稻品种。中抗叶瘟、中感穗颈瘟、中抗纹枯病。表现高产和稳产,适宜吉林省中晚熟稻区及辽宁等省部分稻区。

超细毛羊品种群选育

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 前郭县查干花种畜场

完成人员:张明新 王春昕 赵云辉 朱景良 马惠海 赵卓 曹阳 秦培光等

起止时间:2002-2015年

获奖情况: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本项目以赶超澳洲美利奴羊、打破品种垄断为目标,经过10个年度4个世代的级进杂交、选择淘汰和4个年度的横交固定,集聚优秀个体,稳定遗传基因, 培育出含93.75%超细型美利奴羊遗传基础的超细毛羊种群。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对超细毛羊多个KAP基因SNP多态性分析,筛选出了与羊毛细度显著相关的KAP1.3基因多态位点,结合产毛性能数据,在超细毛羊横交固定育种阶段选择种羊,创建了绵羊品种选育技术新方法。累计选育超细毛羊4.9万只,推广超细毛羊种公羊2万多只,累计改良细毛羊28万多只,经济效益1.4亿元。

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孙占祥 陈阜 杨晓光 刘武仁 来永才 郑家明 齐华 邢岩 李志刚 白伟

起止时间:2002 -2015年

获奖情况: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内容提要:

该项目采用FSD研究方法,制定了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新的耕作制度区划,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和优势作物发展战略优先序与技术优先序,创新了耕作学研究方法;首次系统提出了基于土壤理化性状的白浆土、黑土、棕壤和褐土4种土类的高产耕层标准参数阈值,并确定了构建高产耕层的配套耕法,填补了合理耕层构建参数量化研究的空白;围绕高产耕层主要物理指标参数阈值,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土壤耕作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土壤耕作制度;围绕耕层主要养分指标参数阈值,确定了主要土壤类型的秸秆最佳还田方式、周期、数量、氮肥配施量、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施肥配比量,建立了地力保育型施肥制度;系统集成了适合不同类型区的耕作制度综合技术体系5套,实现了技术的制度化。本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通辽市累计应用面积5486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47.49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苏打盐碱地水稻抗逆技术优化研究与示范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侯立刚 潘希波 齐春艳 刘 亮 马巍 卢敏 刘晓亮 王锏 李宏程 战传彪 王泽海 张秀荣 张海波 伦晶 徐丽娟 孙兴梅 刘平会 高军 范婷婷 吕鑫 李晓光 邱金龙 楚振全 刘立国 姚凤军

起止时间:2014-2015年

获奖情况: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一等奖

内容提要:

项目研发两种育苗床土替代产品,着重示范推广以“翻旋耙平”为核心的快速脱盐碱耕整地技术、以“留茬还田增碳、旱整平免水耙增氧、减氮增磷增抗”为核心的“三增”栽培技术、以“提早扣棚育苗抢积温、育秧基质代替床土、钵型毯状盘代替平盘”为核心的“一抢三替”育苗技术,辅以耐盐碱高产种质资源库构建和新品种选育应用,集成示范推广盐碱地水稻抗逆综合生产技术体系。项目确定前郭县、镇赉县、公主岭部分地区为成果推广重点区域,开展了“百、千、万”的核心示范区高产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两年累计建设百亩方10个,千亩方5个,万亩方4个,涉及农户1.63万户,其中重点联系户366户。累计推广326万亩,年均推广面积占盐碱稻区总面积40.8%,总增产稻谷2.78亿公斤,增收9.14亿元。

高优势、高制种产量大豆杂交种创制及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赵丽梅 彭宝 张春宝 张伟龙 张井勇 闫昊 张伟 林春晶 姚福山 赵鑫 李洪来 徐长洪 韩喜国 付蕾 丁孝羊

起止时间:2006-2014年

获奖情况: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内容提要:

本研究针对杂交种数量少、制种产量低等制约产业化的关键因子。建立恢复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异交率和高恢复力快速鉴定等方法,育成了一批高异交率、高配合力杂交种骨干亲本;建立了网室隔离、驯化蜜蜂传粉、产量精准鉴定为基础的高优势、高异交率杂交种选育程序;利用骨干亲本,通过育种平台,育成了世界上首批高优势、高制种产量相结合的“两高”杂交种;明确杂交种高产生理特性,制定了调源、促库的配套栽培技术规程,显著提高杂交种产量潜力;确定了杂交种制种适宜生态区,明确主要传粉昆虫,建立保护、繁殖及利用技术,优化了父母本时空配置、化控等栽培技术,制定了种子纯度检测方法和生产规程,实现杂交大豆产业化制种。“两高”杂交种的育成及关键技术实施,实现高优势、高制种产量同步提升,使杂交种推广面积大幅提高,实现杂交种商业化运营。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