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农公社
返回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化综合试验站成果丰硕
日期:2025年04月11日 来源:

2007 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化综合试验站正式设立于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2011年起,玉米所所长董本春研究员担任站长。多年来,该试验站在推动玉米产业发展方面成绩斐然。

image.png

试验站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四名研究员、两名副研究员和五名助理研究员。自承担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化综合试验站”工作以来,不仅出色完成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任务,还承担了众多重要科研项目。在技术创新方面,试验站创建了 “雨养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 和 “玉米肥料优化管理关键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 300 余万亩,为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image.png

董本春在业内颇具影响力,不仅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热线 12316 专家,还在多个重要专家指导组任职。2017 年,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吉林东南部早熟区抗逆耐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培育”。在科研成果上,董本春参与选育玉米品种 3 个,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获得国家专利 5 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公开出版专业著作 2 部。此外,他还积极投身技术服务,对科技推广人员和粮食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服务累计百余次。

image.png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化综合试验站的植保技术工作主要由李晓光研究员及其植保团队负责。他们承担了体系内多项植保试验,如 “生物化学种衣剂防治东北区玉米主要病害的试验”“生物种衣剂替代试验”“秸秆还田病原微生物多样性定位试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示范——化学除草剂减量与微生态调控”“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监测”“玉米螟发生动态监测与防控技术”等。团队出色完成各项植保工作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将植保技术和经验传递给农民。

image.png

作为地级科研院所的一部分,通化综合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紧密接触,及时、准确了解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和农民技术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开展针对性技术研发和创新,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实用技术解决方案。同时,通过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基层农业生产者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玉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玉米育种、栽培、病虫草害防控等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玉米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同时,进行技术集成和示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玉米产业现代化发展。为玉米种植户、加工企业等提供技术示范和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和效益。

编辑:迟瑞冰

初审:张立蕴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吉林城乡网)

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
吉林城乡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