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万顷盐碱地精彩“变身”
记者 徐文君
日期:2017年12月14日 来源:

吉林城乡网 万顷盐碱地精彩“变身”

    几个“70后”相聚时,经常回忆起儿时蔚蓝的天空,儿时蛙鸣鸟叫的稻田,儿时一碗香喷喷的米饭,那时候放心的粮食。遂想找一块未曾被现代工业气息触碰过的清新天空,未曾被农药、化肥沾染过的洁净土地。能种出儿时味道的稻米,重温儿时的回忆,再现儿时妈妈煮饭的味道,温暖的记忆——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盐碱地改造项目,这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的需要。怀揣着这个梦想,他们寻找着、探寻着在东北这片白山黑水之间。

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开镰节

在大安市他们停下了寻觅的脚步,这里方圆百里没有工业、天空蔚蓝,白云飘飘,科尔沁草原的边缘,嫩江的西岸,查干湖畔,千年尘封,未曾有过耕种,未曾被现代工业、农药、化肥所触碰,基地的耕地是历史上没有被开垦过和污染过的处女地,2017年是首次耕种,附近百里没有工厂,以前是附近村民放牧的草原,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智慧化技术充分改良盐碱地,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高产丰收的喜人景象,使荒芜盐碱地变成了沃野良田。

据统计,我省西部地区有近300万公顷的盐碱地,这里是世界三大苏打碱地,也曾八百里瀚海,风吹草低见牛羊。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干旱等原因,草原开始退化,土地逐渐盐碱化,而且越来越严重,仅大安市海沱乡三业村就有1万多亩。

正因为如此,三业村成为了国家级贫困村,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外出打工者较多,当吉林省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公司董事长潘修强了解这一切之后,原本因做房地产生意风生水起的牡丹江市著名企业家的他想改变三业村这种土地盐碱化的情况,毅然决然地决定要实现并完成这项艰苦的任务,于是对于农业毫不知情的他拉上了自己的同学——留美多年的刘新博士开始了治理盐碱地,让这里变废为宝的重大行动。

旱平地

2016年,他们在三业村花了700万元购买盐碱地,陆续投入改造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了盐碱地改良试验,怀揣着对土地资源不可复制的珍惜,对这片曾经神奇土地的敬畏之情,他们决定在大安开始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改造治理。盐碱地号称“土地的癌症”,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几个“70后”仍怀着要把“世界的盐碱地变成沃野良田的使命和梦想,开始组建科研技术团队,并与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大、吉林农业科学院展开合作,同时在大安流转了一万亩的盐碱地水稻田。

他们身上除了使命和梦想,又有了一个新的标签“新农民”,开启了春播秋收模式。通过技术团队各种盐碱地改良技术的试验、盐碱地水稻种子的筛选、盐碱地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的实践,又加上了智慧农业,自主开发了一套适合盐碱地水稻改良与种植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团队研发了适合盐碱地和有机农业的高科技智慧农业,完善了“互联网+”农业体系,实现了盐碱地改造,水稻种植的全程可追溯,达到了数字化农场、信息化农事、科学排产、产品追溯、农资消耗跟踪、全程远程视频监控等,提高种植效率与效益,实现了生态有机绿色种植。“农业物联网+盐碱地”治理模式的科技为国内首创。

旋地

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发现,耕种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50岁以下的农民基本都不再耕种土地,多数选择外出打工,如果不改变农村劳动力结构,十年之后,现在耕种的老年人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所以再过十年几乎没有人会继续耕种。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下定决心必须想办法改变劳动力结构,并且要打破以往只有农民才来耕种的传统思维模式,让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耕种,为此他们研发了新农云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直观显示田地里所有数据,如氮、磷、钾含量及PH值都能够在控制中心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大家根据显示的数据就可以对水稻“对症下药,缺啥补啥了”。

水平地

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系统,大家可以足不出户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操作,外面的无人机便可解决田地预防给排水、施药、施肥工作。例如原来500公顷的田地仅看水、给排水、维护这三项工作,就需要50个劳动力解决,可现在通过使用设备,只需要5个劳动力,节省了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劳动力,所以它真正起到了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改变劳动力结构及成分的作用。

一年的水稻示范种植,成功获取了盐碱地改良和水稻种植的先进技术,并且在稻田里养殖鸭子、河蟹用于除草,除虫效果非常好,达到田间立体养殖。以稻治碱能够大幅度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的有机结合,对我国的盐碱地改良项目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2017年,种植的2000亩有机水稻,最高产量达到1.2万斤/公顷。

稻田鸭

经历了一个春种秋收的水稻生长季,他们实现了当年改造、当年种植2000亩、当年丰产的盐碱地种植奇迹。通过公司总结的一整套改良技术、生态绿色种植技术,稻田鸭、稻田蟹除草、除草辅助生物防虫、机械、人工除草,实施绿色有机肥料,实现了生态绿色种植,实现了对这片洁净土地的真正回馈和为更多人提供生态绿色安全的稻米。体味了儿时温馨的回忆,曾经儿时妈妈的味道。

此外,通过盐碱地改良项目,带动更多的村民年创造就业价值600多万元,使附近村屯200余户村民从中受益,彻底脱贫致富。同时,大幅度减少了留守儿童数量。村民们的腰包鼓了,一家老少团聚了,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目前,他们产出的大米已经销往北京。

收割机在作业

这片千年未曾耕种的土地,今朝被他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他们呵护着、爱护着这片土地,心中也升腾起一份责任和担当。通过他们自有的盐碱地改良技术、种植管理技术、农业物联网的推广,让农民敢用、会用、用得起、用得放心,让农民真正受益,把万顷盐碱地变成沃野良田。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