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月10日召开的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2019年,吉林省林草部门始终把“保护好吉林的绿水青山”、打造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保存量、增绿量、提质量、严保护、深转型、促惠民,全省林草各项事业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大规模国土绿化成果丰硕 国土绿化规模总量、投入力量创近年新高。以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公路铁路绿化质量提升、村屯绿化美化、河流(库区)绿化为重点,集中精力抓了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开展“全民共建 绿美吉林”活动月,在全省全面掀起造林绿化热潮,重点生态区域和脆弱区得到有效保护修复。 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120万亩,修复完善中西部农防林11.33万亩,创建省级“绿美示范村屯”104个,绿化美化村屯1122个,农村公路绿化里程2412公里,公路、铁路绿化里程1270公里,河流绿化2.1万亩,义务植树3500万株,完成防沙治沙12.8万亩,建设辽河流域水源涵养林7.65万亩,森林抚育317.1万亩,建设优质牧草种植示范工程4.36万亩,治理三化草地5.5万亩,保护恢复湿地4.5万亩。 林草资源保护再上新水平 制定印发了保卫青山、草原、湿地3个行动方案,组织开展“绿卫2019”森林草原执法、“绿盾2019”、“破坏侵占湿地问题专项整治”和“毁林复耕清理整治”等11项专项行动,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共查处破坏森林草原案件2687起,清理被复耕林地5.27万亩,收回林地1.57万亩、还林1.24万亩,排查核实自然保护区问题点位3198个、已完成整改2559个。 不断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公益金区划落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全省516万公顷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落实国家级公益林3496万亩、省级公益林566万亩;中华秋沙鸭、东北虎豹、白鹤、东北红豆杉、朝鲜崖柏等旗舰物种和极小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划归林草部门统一管理新体制,积极推动松花江三湖省级保护区整合优化、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和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治理。 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职工收入由2015年底的1.52万元提高到2018年底的2.87万元,森林面积增长140万亩,实现了保生态、保民生的改革目标;在国有林区改革上,基本形成吉林省重点国有林森林资源监管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在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林区稳定、保障职工就业、增加职工收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改革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极配合国家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完成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和试点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划转工作,中央垂直管理的国家公园体制基本形成,公园内开发活动得到有效管控,监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人虎”两个安全。 绿色惠民能力明显增强 深入实施红松果材兼用林、经济林、林木种苗基地、森林中药材种植基地、绿色菌菜基地、林蛙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基地、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林草业旅游基地、林草产业园建设等9个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全省林草行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110亿元。 狠抓生态扶贫工作,向贫困县专项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利用省级林业产业发展补助资金2980万元支持各地发展产业扶贫项目45个,争取国家资金5900万元选聘生态护林员7104人,超额完成生态扶贫年度任务。 大力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个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3个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项目、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项目、6个国有林区社会性基础设施项目。 应急减灾和林草政务服务再上新台阶 建立了新的森林防火工作体系,积极适应防火机构改革调整,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压实责任,自主开发建设了森林草原防火信息化科技创新系统,顺利实现连续3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完成落叶松毛虫防治作业面积474.6万亩,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专项调查和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 林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时限压缩到5.9天,提前办结率、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