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榆林治沙,传唱一首生态赞歌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誓把沙海变绿洲
本报记者 隋二龙 侯春强
日期:2023年06月28日 来源:吉林城乡网

军号声中醒,晨起听鸟鸣。

几十年来,不断传承着“治沙精神”,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姑娘,一代接着一代,初心不改,青春永驻,在荒滩沙漠里躬耕劳作,绽放出多彩的时代芳华。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西北部的补浪河乡,以往曾是一个“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地方。全乡80%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在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

6月27日,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主办的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令人豁然开朗。

眼前一片覆盖着沙柳、柠条、臭柏和樟子松的沙梁,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我小时候听过一个顺口溜,‘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说的就是半个世纪前的补浪河。”高艺玲笑着说。今年26岁的高艺玲原来是补浪河乡政府的一名宣传专干,曾经担任治沙连展览馆讲解员。讲解期间,一次次为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讲述治沙连的故事,自己也被这大漠深处的传承和坚守深深感动,最终决定加入女子民兵治沙连,接任第十五任连长,走上治沙道路。

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跟随高艺玲的讲解,大家了解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防沙的“巾帼传奇”。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组建于1974年5月,位于陕蒙交界处、毛乌素沙漠腹地,距榆林城区65公里。连队的前身为“长城姑娘治沙连”,是享誉全国的后备力量先进典型单位,也是长期工作在治沙造林一线的英雄女子民兵治沙连队。现连队编女民兵20人(均为大学生村官),常驻连队民兵13人。

1974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第一代女民兵,组建成立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深入这块荒凉的大沙漠,拉开了战天斗地、治沙造林的序幕。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自己搭的“柳笆庵子”,吃的是青稞面窝头、冷水拌炒面,每顿饭碗里、口里都是沙,半年间全连吃不上一颗青菜;推沙梁、造田地、栽树苗,靠的是几十把铁锹和几辆破架子车,靠的是人拉肩扛、吃苦流汗,和风沙搏战。尽管条件恶劣,但前辈们以苦为乐,信心十足,学文学武非常投入,治沙造林争先恐后,一心想着多栽树、多造林,誓把黄沙变绿洲。

40多年来,她们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以治沙为己任,扎根大漠,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条25公里,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和当地群众一道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茫茫荒漠呈现出无限生机。

近年来,女子民兵治沙连在征战大漠的同时,始终不忘“兵”的本色。把践行强军目标、治沙造林相结合,把军民融合与建连育人相结合,实现连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已成为榆阳生态建设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是军地共建的一个典范。

“治沙人”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以科学治理铸就绿色屏障,实现生态巨变。在漫漫黄沙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40年多年过去了,治沙女民兵连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军地共建本色没有改变,治沙造林事业一路传承,铸就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治沙连精神,树起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接力植绿治沙改善生态,绿点染开来,一如天上的星。

6月28日清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一曲嘹亮的军号声后,更显生机盎然。

采访团驾车驶离这里,行驶途中,雨后的微风送来阵阵清凉。从车窗向外望去,高低起伏的沙丘已被樟子松、侧柏覆盖,披上片片新绿,间或有盛开的黄色柠条花点缀其间,如繁星般装扮着这片神奇且饱含战斗精神的土地。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