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扶贫大棚: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宋晓林
日期:2020年05月28日 来源:吉林农村报

听说集安市头道镇东村有人承包扶贫大棚种柳蒿增收,笔者便赶到东村。承包人王安的妻子徐静告诉笔者,柳蒿已经卖了两茬,第三茬也即将上市,前两茬柳蒿已经销售了大约2000斤。按12元一斤的批发价算,这些柳蒿带来的销售额就得有2.4万元,这还不是她家从大棚里获得的全部收益。

东村有10栋由市住建局牵头援建的扶贫大棚,但没人承包,一直由村集体直接经营,人工成本高。甜瓜种植是东村的传统产业项目,前年秋天,驻村第一书记周鹏涛利用扶贫大棚搞起了冬季甜瓜种植试验,准备在春节和元宵节前夕各推出一茬甜瓜,卖个好价钱。消息传出来,不少人都持怀疑态度,因为东村从来没在冬天种植大棚甜瓜。这个试验,王安的岳父徐治国一直在关注,隔三差五就往大棚里跑。

冬天光照时间短,本应90天成熟的甜瓜用了4个多月才成熟,自然卖不上高价。周鹏涛的试验没能取得预期成效,他个人承担了试验的成本,村民们也议论纷纷,觉得试验失败了,可徐老汉却对周鹏涛说:“周书记,人家都说你这个试验失败了,我觉得你成功了,咱们东村以前从来没人能在冬天种出来甜瓜。”

没过多久,王安找到周鹏涛,想承包两栋扶贫大棚种甜瓜。就这样,他们夫妻俩用每年7000元的价格承包了一栋暖棚和一栋冷棚,签了为期5年的合同。他们夫妻俩从山东买回几千棵绿宝甜瓜苗,在大棚里种下了他们的美好愿望。到去年6月10日前后,王安种的甜瓜上市了,口感非常甜,别人家的瓜一斤卖3元,他家的瓜卖到了6元。

“我那瓜种得晚了,但还是跟别人家的瓜一起下来的。”说这话的时候,王安语气里带着几分惋惜。他说,他的瓜口感好,除了东村的土壤条件适合种瓜外,大棚里温差大、没有雨水干扰是主要原因。至于效益,王安没有细说,村里有人讲,王安卖瓜最少卖了4万元。去年秋天他和妻子又在大棚里种起了柳蒿。这么算下来,不算现在大棚里的第三茬柳蒿,从去年3月到今年4月,他们夫妻俩创造的毛利润不低于6.4万元,去掉承包费、水电费、种子、人工等成本,纯利润3.5万元。而且,种地、打工、采摘山野菜这些事情都没耽误。

在东村的田野里,笔者见到了正开着拖拉机平整耕地的王安。笔者问他,为什么他会主动承包别人都不愿承包的大棚,这个平时就喜欢钻研技术的中年汉子回答说:“这不是有周书记在这么,咱们种完了人家还帮着卖,心里踏实。”

王安承包的大棚去年得到了升级改造。徐静说,改造后的大棚温度提高了10度,原来的暖棚现在冬天都不用供暖了。很明显,有了这样的条件,今年她家的效益还会进一步提升。说起今年的生产计划,王安表示:“眼下种瓜有些晚了,具体种啥还在琢磨,反正咱不能让大棚白白闲着。”

看到王安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民王勇也通过竞标承包了村集体的4栋花卉大棚,他和妻子王淑雯负责生产,集体帮助销售并按30%的比例提成。他们一家可以增收,而村集体则降低了管理成本,干部可以腾出工夫抓其它项目。如今,王勇承包的大棚里种着各种花卉28万株,通化和集安两地的城市绿化部门提供了技术支持,一朵朵娇艳的小花开得招人稀罕。

周鹏涛告诉笔者,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东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党和国家的政策再好,也需要群众解放思想跟上步伐,王安的成功,给东村人带了个好头儿。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