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创城,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
——通化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潘宜芹 刘刚 记者 韩铁英 吴连祥
日期:2020年11月27日 来源:吉林农村报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通化县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一时刻,全县干部群众群情振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共同分享“创城”成功的喜悦。

2018年以来,通化县树立“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靠民”的工作理念,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市民文明素质、群众生活质量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齐抓共管,汇聚强大创建合力

作为反映一座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和名片,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化县举全县之力,开启了创城之旅。

“创城”之路,强化顶层设计是关键。因此,通化县坚持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围绕测评体系要求,构建起政府主导、全市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体系,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断汇聚强大创建合力。

2018年初,通化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四个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创城人员、装备设施、办公场所一次性到位。围绕重点工作,成立14个推进组,县级领导任组长,全面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体系。3年来,县四个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创建点位,解决市场改建、小区改造、交通设施等难点问题40余项。各成员单位将创城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把文明创建任务融入部门常态工作,同步布置、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局面。

“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和部门领导负全责。采取县领导包部门包乡镇创建、商户包门前环境卫生、县直单位包服务对象、居民群众包楼院《四包责任制》工作办法,形成创城工作全民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的工作氛围。严格落实城区网格化“联包帮”工作机制,制定《包保社区工作方案》,推进解决80余项突出问题。细化工作清单,先后制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网上申报工作清单》《实地检查任务清单》,规范有序推进创城工作。健全问题反馈机制,组建“众志成城”工作群,线上第一时间解决反馈问题1300余件。

全国文明城市——通化县

成立8个督查小组,把创城指标体系的7个测评项目、59项测评内容、125条测评标准进行细化分解,通过建立例会制度、督导提醒机制、约谈反馈机制和综合执法等机制,开展联合专项督导检查59次,下达《督导提醒单》139份,解决乱堆乱放、私开菜地、露天烧烤等问题3000余件。编发《督导专报》26期,下达《督导提醒单》《督导催办单》254份,反馈问题2200个,完成整改2198个。对各乡镇、开发区创建工作和城区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志愿服务、校园医院、市场商超等所有行业和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检查。出台了《通化县城区养犬管理办法》《关于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理的公告》,共处理遛狗造脏行为130余次。住建、社区、教育、交管等重点部门深入开展整治,不文明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在县电视台、门户网站、微博、QQ群等开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幸福家园”专栏,利用手机短信、彩铃、倡议书、《创城漫画》、网吧屏保广泛传播创城知识。利用“通化县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创城信息、短视频165篇,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坚持示范带动,打造11条示范街、9个示范基地、4个示范社区。编印《市民文明公约》《市民“十不”文明行为规范》,利用实践所、实践站通过“道德讲堂”等形式,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

优美环境益身心

以民为本,增进群众福祉

“创城”,不是为了一块牌匾和称号,而是为了增进群众的福祉。秉持这一理念,通化县牢记以民为本初心,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3年共投入5.6亿元,实施136项民生工程、“暖心工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城市品位大幅跃升,城市魅力充分彰显。组织力量及时维护公共设施,设置、更换休闲座椅、垃圾箱等设施,修复破损路面、树池树框,完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清理、疏通消防通道,及时更新破损路灯和配电设施,城市亮灯率达100%。投入2500万元,开展道路改造、河床整理、街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管理,新增分类果皮箱300个、垃圾桶4600个。着力改变城乡结合部脏乱差,城区四个方向出入口得到有效整治。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水洗公厕9座。倡导绿色出行,新增公交线路3条,26台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开展“水洗城市”建设,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新建窗口行业无障碍通道16处,方便特殊群体出行。加强城区河堤路设施建设,完成茂山公园3条新路线开发。大力推进绿化美化,4.1公里的“杏福大道” 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生态通化县,文明处处见”的城市风貌变成现实。

风光壮美,城市文明

注重倾听群众呼声,难点问题有效破解。开展了“创城攻坚年”活动,全力解决“老大难”问题。针对小广告、市容市貌、架空线路、油烟污染等难题,共开展联合执法检查60余次。针对农贸市场脏乱差问题,投入156万元,对城区东、西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并按照“全省最整洁早市”的建设标准,对河南早市重新规划、完善设施;投入7000万元,改造老旧小区121个,实施屋顶防水、楼道粉饰、四防改造、更换楼宇门等项目,并安装户外晾衣架300余个,得到群众欢迎与认可;加大县城备用热源建设,三合堡供热工程竣工启用,有效解决城区冬季供暖;针对城市“牛皮癣”顽疾,共处罚10余人次,封停30个通讯号码,小广告得到有效治理;针对乱穿马路、乱扔烟头行为,新设置隔离带800延长米,烟头投放桶30个。清理整顿人力三轮车,扰乱交通秩序问题得到彻底整治。3年来,受理群众投诉124件,满意率达100%。

持续深化创建成果,长效机制不断固化。开展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发动100名环卫文明督导员,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举报。推进临街业户“门前四包”责任制,共签订责任书2300份。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对大街小巷违规占道、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问题进行整治,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加强城区犬类散放管理,坚决杜绝遛狗造脏行为。实施优化政务环境“对标达标创标”行动,规范文明用语、服务承诺和投诉处理,方便群众办事。完善物业管理机制,大力整治毁绿种菜、私搭乱建行为。加强社会舆论监督,通过开设《长镜头》栏目,曝光不文明行为300余起。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广泛开展“使用公勺公筷”“向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陋习宣战”等宣传教育活动。

甘于奉献,蔚然成风

立德树人,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如光,启人心智。对一座城而言,文明是最好的标签、最美的底色。3年来,通化县以提升文明素质为着力点,创新活动载体,弘扬文明新风,引领社会风尚,共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文明家庭1户。

志愿活动有温度。坚持全民公益理念,将创建要求、群众需求和志愿追求有效融合,打造“万众益心”志愿品牌,推动8个社区分别成立“万众益心”微信群,利用群众力量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开展“周末志愿服务日”活动,县级领导带头,全民共同参与, “永不消失的小红帽”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建立服务小分队218支,开展服务时长76万小时。投入15万元,在重点区域建设“志愿驿站”4处。“闪亮在全城” “我为老兵挂牌” “远亲不如近邻”“微公益”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得到各界广泛赞誉。截至目前,各类志愿者注册人群已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3%,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8800余次,参加人数30万人次。通化县3个志愿项目参加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岔信村荣获全省优秀志愿服务村(屯)标兵,繁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荣获全省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微公益协会荣获全省最佳战“疫”志愿服务组织。23人次获得省市“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全民共建有广度。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创建省级文明单位8个,文明校园2所。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传递活动,达到了“教育一人、文明全家”的目的。开展道德模范选树活动,涌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类好人148人。规范文明交通行为,评选“五星级雷锋车”15辆。推进文明商铺建设,评选文明餐饮示范店20户。新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个,河里抗日遗址群获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年共接待10.2万人次参观。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工程,太平村、繁荣村获得全省示范村。发挥 “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倡导移风易俗,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镇12个。扎实开展“文明村屯、干净人家”活动,评选“美丽庭院”1.2万户、“干净人家”1.1万户,获得全省优秀县称号。

创建活动有厚度。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新风尚。深入开展“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社区邻里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广泛开展“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文明劝导活动,“人走斑马线、车让人先行”成为城市名片。开展“通化县好人引领风尚”活动,荣获“中国好人”1人、“吉林好人”12人。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