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威胁我省水稻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由稻灰梨孢菌引起,若防治不及时可造成水稻减产10-30%,甚至更高。 发病规律 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枝梗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叶瘟和穗颈瘟在农业生产中最为常见。叶瘟多发生在水稻3叶期以后,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随后病斑逐步扩大呈梭形,中间灰白色,内圈褐色,最外围有黄色晕圈,通常病斑两端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严重时造成叶片死亡。穗颈瘟发生于穗颈和穗轴上,病斑初期为浅褐色小点,逐渐绕穗颈、穗轴扩展,穗颈发病早时多形成全白穗,发病迟时造成谷粒不充实。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借气流、风雨传播侵染,早晚露雾重、湿度高、光照少的条件利于病害发生蔓延。 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种植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多年种植。 种子处理。播种前彻底清除病稻草,不从病区引种,不用带病种子;浸种前晒种1-2天;选用咪鲜胺、三环唑、甲基硫菌灵、异稻瘟净浸种1天。 带药移栽。在秧苗移栽前3天,用三环唑、稻瘟酰胺喷雾。 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施用比例,同时加强水层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 适时药剂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预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药,穗期若遇适温高湿的气象条件,发病风险增高,间隔7天或在齐穗期第2次施药。可以选择兼防纹枯病、稻曲病、细菌性褐斑病和穗腐病效果的药剂,做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生物药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申嗪霉素、春雷·井冈、春雷·寡糖素、四霉素、井冈·蜡芽菌、补骨脂种子提取物等;化学药剂可选用醚菌·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吡唑·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稻瘟酰胺、苯甲·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等,可与稻瘟灵或三环唑混配使用,以保证对稻瘟病的防控效果。航化作业每亩喷液量应保证1升以上,喷药时应注意避开水稻扬花期,并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喷药为宜,以免影响水稻授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