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贵友 本报记者 侯春强
今年59岁的杨宪贵原是靖宇县濛江乡南天门村农民,20年前,老杨把自己的20多亩农田进行了流转,领着两个儿子,一家四口毅然离开了居住30多年的南天门村,揣着种植人参赚到的20万元流动资金,来到靖宇县城,开始了经商之路。
老杨深谙“无商不活”的道理。2002年秋天,杨宪贵在靖宇县特产小市场盘下来一个小店,挂上了“贵华堂特产专卖”的牌匾,开始经营人参、贝母、五味子、蘑菇等特产品。
杨宪贵一家人不仅勤劳朴实,而且都有经营头脑,妻子负责看店经营,老杨领着两个儿子深入乡镇村屯收购人参、贝母、黑木耳等特产原料,回来之后再进行挑选、晾晒、包装和分类,产品摆放到店面进行销售。到了秋天,老杨还收购林蛙、山核桃、红松塔等特产,加工林蛙油、林蛙干、果仁等高附加值产品。
一家人就这样辛勤忙活了五年多,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效益。由于原料大多来源于农副产品、成本比较低,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利润相对比较丰厚,加之杨宪贵诚信经营、服务周到,回头客络绎不绝,每年店铺销售额稳定在200万元左右,利润达到20%以上。
2012年,有了一定经济实力的杨宪贵在靖宇县道地药材交易中心购买了两个门市房,并且注册成立了白山市贵华堂参茸特产有限公司,扩大了特产品经营规模。2015年前后,老杨经营的专卖店已经拥有参产品、鹿产品、菌产品、茶产品、蜂产品、蛙产品等动物类和植物类产品12大类、200多个品种。
在多年的特产经营过程中,老杨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并且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大儿子现在种植龙胆草、北五味子、刺嫩芽等中药材100多亩,每年收购加工药材和红松果仁万斤以上;小儿子把买卖做到了抚松,在万良镇有了特产参茸门市,在抚松县城又经营了酒店,买卖越做越大。
在杨宪贵带动下,八宝村已经有16户村民陆续来到靖宇县城做起了买卖,当上了“老板”。有的开了特产商店,有的常年从事中药材、食用菌、果仁等特产品收购加工,还有的搞起了运输行业,户均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实现了从农民到商人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