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
2004年,所有人都觉得曹仁贤疯了——他砍掉了公司最盈利的业务,这意味着,公司每年几千万元的收入,从此没有了。
但这不是曹仁贤第一次得到如此评价,上一次是在1997年,那时他还是一位大学教师,却想要辞职下海,去办一家企业。
曹仁贤是个农家子弟,学习肯下功夫的他,考上合肥工业大学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并于1993年留校任教,研究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发电。
但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和曹仁贤的想象并不一致。四年的教师生涯,他每天琢磨的事,是怎样把研究落到实践中,变成具体的商业项目。
支持曹仁贤的,其实是他对能源趋势的信念——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发电成本会越来越高。如果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来成本必定会下降,所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肯定会有商机。
1997年11月28日,安徽合肥工商办事人员将一份红色营业执照递给了曹仁贤。拿着工作四年攒的八万元,加上向亲戚借的50万元,阳光电源成立了。
但直到春节前,公司没接到一个订单。那些借给曹仁贤钱的亲戚们,又用各种借口把钱要了回去。
那是曹仁贤人生中最失意的一段时光,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没有风险投资,我也不会说故事,只好对付着往前走。”
阳光电源“对付着走”的办法,是做一些传统的应急电源、不间断电源产品,再用这些产品的收入,养活自己真正的目标——光伏和风能逆变器。
逆变器是一种特殊的元器件,作为电源转换器,它可以将光伏电站的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可以并网的交流电,从而将电力输送到电网。它对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及安全稳定,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在逆变器的世界里,有一个巨头级的存在:德国SMA。在2000年前后,它既是这个领域里的开山鼻祖,也是世界光伏产业链的首选。
曹仁贤决定成为SMA的挑战者。在“对付”的路上跌跌撞撞走了几年后,阳光电源的不间断电源业务,已经有了千万级别的营收规模。更重要的是,在曹仁贤的努力下,公司对光伏逆变器的开发一直在进行。
经过五年的坚持与煎熬,阳光电源在2002年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西北“光明工程”到来,让阳光电源参与了第一个国家“送电到乡”工程项目,它与天合光能合作建设了40座离网光伏电站,并提供包括逆变器在内的大部分光伏离网系统设备。
2003年,阳光电源研制的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光伏逆变器,在上海成功并网发电,打破了SMA、施耐德、西门子等外国企业的垄断。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曹仁贤做出了那个让人看不懂的决定。2004年,他坚决砍掉了当时主要的现金流业务,集中公司资源,All In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品。
员工们反对的理由很简单,这是阳光电源起家的业务,也是过去几年让公司活下去的“功臣”,直接剁掉,未免太过可惜。但曹仁贤自有他的理由:“现在赚钱,不等于明年还会赚钱。顶尖企业,三年以后的产品都在预演了,而我们还在为今天的生活拼命,肯定没有后劲。”
逆袭
曹仁贤的决定,源于他对市场的判断。
2000年,德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案》,计划通过高额的补贴,来大力扶持本国的光伏产业,实现对清洁能源的利用。由德国开始,一批西欧国家开始了光伏发电的产业化之路。四年后,德国又更新了法案,强制光伏发电并网,同时给予每度电0.45—0.62欧元的补贴。这使德国爆发了一轮光伏抢装潮。
在中国,光伏同样来势汹汹。高潮时期,全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产业。
由内到外的因素,让曹仁贤顶住了所有反对之声,将公司的业务聚焦到逆变器的核心赛道上。
回报来自于点滴,2006年,阳光电源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5MW以上风能变流器的研发课题。2008年,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场馆。
随之而来的,则是越来越大的市场。
2009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甘肃敦煌特许权项目招标等特大项目,掀起了第一波逆变器热潮。
到2009年,阳光电源已经掌握了中国新能源逆变器60%以上的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其中,光伏电源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风能电源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6000万元。
而随着软件控制和工艺设计水平的提高,阳光电源成功解决了逆变器功率器件增多所带来的管理难度,逆变器的额定功率得以增大,单瓦成本随之快速降低。
2010年,阳光电源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这一年,其光伏逆变器出口欧洲市场达到4000万美元。
2011年11月2日,阳光电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此时的阳光电源,已是国内最大的光伏逆变器制造商、国内领先的风能变流器制造商。
从艰难求生到国内龙头,阳光电源用了14年。
热血
2021年3月,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曹仁贤以一年暴涨五倍、650亿元的身家,成为安徽新首富,创下了近年来安徽富豪榜新高。
曹仁贤常说,中国逆变器企业生于草莽,磕磕绊绊走到今天,极为不易。不仅企业要脚踏实地,产业环境的稳定也十分重要。2020年,安徽省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看到里面没有光伏,曹仁贤当时就急了:“咱们安徽的光伏产业,怎么会没在里面呢?”这推动省政府启动了“顶格沟通机制”。
最终,在安徽“十四五”规划里,十大新兴产业部分着重强调“促进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技术应用”。
类似这样的场景,正是曹仁贤对光伏产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满腔热血,从曹仁贤创业开始,就已经是一种“义无反顾”。
据《华商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