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又称稻乌米、伪黑穗病、绿黑穗病。由于气候、连作等原因,稻曲病的发病点位较过去有所增加,虽然面积不大,但需提前预防,以避免稻曲病继续增多,农民要根据地块历史发生情况,结合当地气候及种植的水稻品种,及时采取恰当的防治方法。
危害症状。该病仅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常见症状是形成黄色或墨绿色的稻曲球。谷粒受害后,先在内部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呈黑绿色球状包在内外颖两侧,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稻曲病不仅损毁病粒,而且消耗大量养分,致使其它籽粒不饱满,空瘪率上升,千粒重下降。
发病规律。稻曲病由稻绿核菌引起,其有性态为子囊菌门稻麦角。病菌以落入土中的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子座,顶端着生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发可形成分生包子;厚垣孢子萌发形成分生孢子梗,着生分生孢子。孢子借气流传播,萌发侵入花器及幼颖,早期侵入,只破坏子房,而将花柱、柱头、花蕊碎片等埋藏于孢子座内;晚期可侵染成熟的谷粒,深入胚乳,取代并包围整个谷粒。
稻曲病的发生与品种、施肥及气候条件等关系密切。秆矮、穗大、叶片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利于发病,晚播晚栽、晚熟品种发病重。一般从幼穗形成至破口期,雨日、雨量多,田间湿度大(90%),开花期间遇低温(20℃),日照少,有利病害流行。种植密度大,氮肥用量过多,在水稻出穗后稻株生长过于繁茂嫩绿,抗病力减弱,利于病情发展。
防治方法。水稻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是简便有效的预防方法。避免在病田留种,播种时精选无病种子。田间出现发病稻穗及早剔除,重病田水稻收割后深翻稻田,将菌核埋入土中。平衡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发生风险高的地块,应抓住水稻出穗前7-10天喷施杀菌剂,可以选用的药剂有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申嗪霉素、氟环唑、己唑醇、苯甲·丙环唑、肟菌酯·戊唑醇、井冈·蜡芽菌。破口期施药效果差,且易发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