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首页
第03版:政策解读

关于吉林省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思考

吉林艺术学院 李欢

近年来,吉林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探索艺术赋能的实践路径,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聚焦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传承地域文化精髓,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的多维度推进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艺术乡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乡村振兴中的艺术赋能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面临人口流失、文化断层和经济发展滞后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艺术乡建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艺术设计、文化创意和公共艺术的介入,乡村得以在视觉形象、文化内涵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获得改善与提升,丰富乡村美学价值,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参与热情,为乡村治理、社区凝聚力和经济活力注入动力。近年来,艺术乡建逐步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领域,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潜在价值和广泛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吉林省艺术乡建的独特优势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为艺术乡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长白山的生态景观到延边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从黑土地的农业文明到关东地区的农耕传统,共同构筑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通过“吉乡农创园”项目,吉林省建立校地联动的乡建机制,将高校的专业优势与乡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高校以文化创意、设计方案和人才培养为抓手,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同时,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有效结合,使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落地,探索并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艺术乡建模式。

3.艺术乡建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艺术乡建不仅局限于乡村环境的美化,更在文化传承、经济振兴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展现了综合价值。通过乡村艺术节、非遗文化开发和文创产业培育,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得到显著增强,乡村的整体吸引力也大幅提升。此外,艺术乡建在推动乡村旅游、促进本地就业和优化村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种融合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意的模式,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二、吉林省艺术乡建的实践案例

1.龙井市北兴村文旅融合实践

北兴村位于龙井市三合镇,是G331国道沿线的边境村,拥有140多年的历史和浓厚的朝鲜族文化底蕴。近年来,通过引入延边不咸山舍文旅有限公司,北兴村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朝鲜族民俗文化产业。2022年7月,该村启动乡村建设项目,对33栋老旧房屋进行保护性改造,打造了集特色民宿、生态种植、亲子体验和康养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村落。2023年,北兴村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G331国道上的亮丽风景线。

北兴村的艺术乡建通过保护性修复和创新改造,使百年故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村内的一座废弃民居被改造成极具朝鲜族特色的咖啡馆,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项目,也成为游客的重要打卡地。艺术介入推动了村庄整体形象提升,通过“一村一品牌”的视觉规划,从围墙设计到公共艺术设施,体现了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增强了村庄的文化吸引力,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北兴村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舒兰市三梁村文化振兴探索

三梁村在“吉乡农创园”项目的支持下,通过整治人居环境、发展“农家乐”和实施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文化、生态与产业多重融合的发展模式。村内的“农家乐”不仅提供地道的特色美食,还将村庄的历史文化融入服务内容,为游客创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此外,三梁村的艺术乡建注重美化村容村貌与挖掘地方文化。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整合文化资源和提升村庄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村民在艺术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表现出更高的主动性,形成了文化振兴与村庄发展的良性循环。

3.和龙市芦果村产业发展路径

芦果村依托“吉乡农创园”平台,与吉林化工学院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产业振兴。该村在发展过程中聚焦大鹅和肉牛养殖产业链,通过引入标准化生产设施和科学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转型,截至2023年10月,累计带动村集体增收25.8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芦果村的实践证明,校地协同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价值。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乡村资源的结合,为农业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通过“文化+农业”的发展路径,芦果村的产业链得以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品牌。

三、吉林省艺术乡建的策略与思考

1.校地协同:构建多方合作机制

2023年,吉林省通过“吉乡农创园”项目,推动46个县与39所高校结对共建,充分发挥高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资源。其中,吉林艺术学院在北兴村的实践中,结合当地朝鲜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村落的整体视觉形象,开发乡村文化创意产品。这一双向互动的模式,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还通过创新设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和艺术活力。校地合作有效诠释了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社会责任和育人价值,推动乡村建设从“生态宜居”到“文化赋能”的升级。

2.因地制宜:彰显乡土文化特色

艺术乡建强调地方性,通过挖掘乡村的独特文化资源,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北兴村通过开发朝鲜族非遗项目和百年故居的保护性改造,将非遗项目“数千”游戏进行现代化设计,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通过艺术设计和文化创意,北兴村保留了独特的地方韵味,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吸引力,还为乡村经济创造了新增长点。

3.数字化传播: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

数字化传播为乡村品牌推广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吉林省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将乡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进行推广,在“美丽中国·鲜到延边”主题活动中,通过在线展示北兴村的朝鲜族文化特色及其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关注和游客,有效提升了乡村品牌的知名度。未来,随着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化推广将为乡村文化传播和经济振兴带来更多可能性,助力乡村文化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获得价值转化。

4.长效机制建设:保障乡建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吉林省高度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吉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艺术乡建提供了政策框架和方向引导。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利用优化等多层面的政策支持,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此外,吉林省还通过乡村艺术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形式,持续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外来游客,也在村民中培育了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结语

吉林省的艺术乡建实践通过整合文化传承、环境提升与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从北兴村的文旅融合实践到三梁村的文化振兴探索,再到芦果村的产业发展路径,这些鲜活的案例生动展现了艺术赋能乡村的潜力与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通过政策支持、校地协同和数字化传播,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推广价值的乡建模式,未来,随着更多资源、技术和创意的涌入,吉林省的艺术乡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深化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成功经验和实践样本。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艺术介入研究(JJKH20240612SK)”课题阶段性成果)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