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滞度简称血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更是脑卒中发生的早期警报信号。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高血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及慢性肝、肾疾病等均与血黏度升高有关。当人们出现以下四种症状时,说明血黏度增高,最好尽早到医院检查。
晨起头晕,晚上清醒。血黏度偏高的人一般在晨起时非但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反而会感觉头晕,直到早餐后才逐渐清醒,晚餐后精神状态最好。
午餐后犯困。正常人午餐后也会有困倦感觉,但可以忍耐,而血黏度高的人午餐后会严重犯困,必须要睡一会儿,精神状态才能有所好转,否则整个下午都会无精打采。这是午餐后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的典型症状。
蹲着干活时气短。血黏度偏高的人不能蹲着干活,或者蹲着干活时胸闷气短。这是因为下蹲时腹压增大,回心血减少,使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缺血所致。
阵发性视力模糊。有些血黏度偏高者常会出现暂时性视力模糊的症状,这是因为视神经和视网膜发生暂时性缺血缺氧,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所致。
预防血黏度增高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清淡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其次要保证足量饮水,晨起空腹饮一杯白开水,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第三,多吃一些降低血黏度的食物,如大蒜、洋葱、番茄、韭菜、芹菜、海带、紫菜等;第四,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第五,保持稳定的情绪,紧张、激动等不良情绪都可以引起血管痉挛,血压骤升,血液变稠。